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关于公布首批获准从事金融相关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6 11:36:14   浏览:976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关于公布首批获准从事金融相关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


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关于公布首批获准从事金融相关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通知
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
银发[2000]358号





中国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各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
理公司、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直接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财政厅(局),深圳市财政局: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联合制定的《会计师事务所从事金融相关审计业务暂行办法》(银发〔2000〕228号,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经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审查,现公布首批具备《暂行办法》第四条规定条件获准从事金融相关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名单,并就有关
事项通知如下:
一、自本通知公布之日起,《暂行办法》第四条规定范围内的金融机构必须选择已获准从事金融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办理金融相关审计业务,不得委托其他会计师事务所,已委托的要中止委托关系。
二、已获准从事金融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以及《暂行办法》的规定开展金融相关审计业务,保证金融审计质量。
三、为保证会计师事务所从事金融相关审计业务的执业质量,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对符合规定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实行年检制度,对年检不符合要求的,停止其从事金融相关审计业务。
四、对今后达到条件的会计师事务所,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情况不定期审查确认,并予以公布。
请人民银行各分行、营业管理部将此文转发辖内外资银行。
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将此文转发辖内获准从事金融相关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

附件:首批获准从事金融相关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名单(按笔划排序)
上海万隆众天会计师事务所
上海上会会计师事务所
上海大华会计师事务所
上海东华会计师事务所
上海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
上海众华沪银会计师事务所
大连华连会计师事务所
山东正源和信会计师事务所
山东汇德会计师事务所
山东乾聚会计师事务所
山西天元会计师事务所
广东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
广东恒信德律会计师事务所
广东康元会计师事务所
广州羊城会计师事务所
中天华正会计师事务所
中天银会计师事务所
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
中永信会计师事务所
中兴宇会计师事务所
中兴财会计师事务所
中审会计师事务所
中洲光华会计师事务所
中喜会计师事务所
中联信会计师事务所
中勤万信会计师事务所
中瑞华会计师事务所
云南亚太会计师事务所
五洲联合会计师事务所
五联联合会计师事务所
天一会计师事务所
天津中审会计师事务所
天健会计师事务所
北京永拓会计师事务所
北京京都会计师事务所
四川华信会计师事务所
辽宁天健会计师事务所
华伦会计师事务所
华寅会计师事务所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中外合作)
安达信华强会计师事务所(中外合作)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中外合作)
江苏公证会计师事务所
江苏天衡会计师事务所
西安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
利安达信隆会计师事务所
沪江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中外合作)
岳华会计师事务所
河北天华会计师事务所
河南兴豫会计师事务所
武汉众环会计师事务所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
南京永华会计师事务所
重庆天健会计师事务所
浙江万邦会计师事务所
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
深圳大华天诚会计师事务所
深圳天健信德会计师事务所
深圳华鹏会计师事务所
深圳同人会计师事务所
深圳南方民和会计师事务所
深圳鹏城会计师事务所
厦门天健华天会计师事务所
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所(中外合作)
湖北大信发展会计师事务所
湖北中正会计师事务所
湖南天职孜信会计师事务所
新疆瑞新会计师事务所



2000年11月27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厦门市国有(控股)企业监事暂行办法

福建省中共厦门市委 厦门市人民


厦门市国有(控股)企业监事暂行办法
中共厦门市委 厦门市人民政府



第一条 为了加强市属国有(控股)企业的财务和国有资产的监督,评价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经营管理业绩,保证监督人员公正、廉洁、高效地开展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和《国务院稽察特派员条例》,结合厦门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属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对其投资的全资和控股企业派出或推荐监督人员。
市属国有独资重点企业适用《厦门市国有重点企业稽察特派员暂行办法》。
第三条 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对其投资的全资和控股企业按本办法规定派出或推荐监事:
(一)对非公司制国有全资企业,按照《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第三章“监事会”有关规定,经营规模较大的,派出监事会,并指定监事会主席;经营规模较小的,派出1-2名监事。
(二)对国有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公司法》第五十二条和第三章第四节“监事会”的有关规定,向企业推荐监事,并经法定程序当选。
第四条 尚未明确投资主体的国有企业,暂由其主管部门担负起投资主体的责任。
第五条 国有资产投资主体与其派出或推荐的监事会主席或监事订立劳动合同,并给予相应的劳动报酬。当事人原劳动关系在其他单位的,经协商后转移。
本办法所称监事会主席和监事,是指与国有资产投资主体订立了劳动合同的监督人员。
第六条 监事会主席或监事一般年龄在60周岁以下,并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较高的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水平;
(二)坚持原则,清正廉洁,忠实履行职责,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三)熟悉企业情况,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
(四)未有《公司法》第五十七条所列示的情形。
第七条 监事会主席和监事的派出实行回避制度。曾在企业担任高级领导职务的人员,不得派入该企业;也不得派入其近亲属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企业。
第八条 一名监事主席或监事一般可兼任3至5个企业的相同职务。
第九条 监事会主席和监事可以连派连任,但监督同一企业的,一般任期为3年,且不得连任。
第十条 派入国有全资企业的监事主席或监事,行使以下职权:
(一)检查企业财务;
(二)对董事、经理(厂长)执行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
(三)当董事或经理(厂长)损害企业利益时,经投资主体批准,函告纠正;
(四)向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报告工作;
(五)企业章程规定的其他职权;
监事会主席或监事列席董事会会议或厂务会议,但在会上不得发表任何意见。
第十一条 派入国有全资企业的监事会主席或监事,每年向投资主体递交两次监督报告,其内容应包括:
(一)对企业财务状况分析评价;
(二)对企业经营管理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分析评价;
(三)对企业发展前景及经营风险分析评价;
(四)对企业主要领导人经营业绩的分析评价;
(五)对企业主要领导人的奖惩、任免建议;
(六)投资主体要求报告的事项或监事会主席、监事认为需要报告的事项。
监督报告经投资主体审核后报市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在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任职的监事会主席或监事,按《公司法》第五十四条和第一百二十六条的规定以及公司章程行使职权。
监事会主席或监事列席董事会会议时,不得发表任何意见。
第十三条 监事会主席和监事不得泄漏企业的商业秘密;不得接受企业的全体馈赠、报酬、福利待遇;不得在企业报销费用;不得参加有可能影响公正履行职责的宴请、娱乐、旅游等活动;不得通过监督工作为自己、亲友或者他人谋取私利。未经法定程序或投资主体许可,监事会主席
和监事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透露监督结论。
第十四条 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章程以及股东会或股东大会的决议与本办法规定不符的,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可以按法定程序提出修定公司章程或决议的建议。
第十五条 在国有全资企业任职的监事会主席或监事在监督工作中发现紧急情况,应立即向国有资产投资主体专项报告,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应及时审定,必要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
在国有控股公司任职的监事会主席或监事,监督工作中发现紧急情况,应按公司章程规定,提议召开临时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并向大会报告。公司章程或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决议对紧急情况的应急措施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六条 监事会主席或监事根据企业情况,可以建议投资主体商请市审计部门对企业进行审计。
第十七条 监事会主席或监事在监督工作中成绩突出,为维护包括国家所有者权益在内的全体股东利益做出重要贡献的,由国有资产投资主体给予奖励。
第十八条 监事会主席或监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企业的重大问题隐匿不报,严重失职的;
(二)与企业串通,编造虚假监督报告的;
(三)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致使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
(四)违反第十三条规定的。
第十九条 监事会主席或监事以及审核监督报告的有关人员泄漏监督报告内容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被监督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主要负责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拒绝、阻碍监事会主席或监事依法监督的;
(二)拒不提供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情况的资料或者隐匿、伪报资料的;
(三)向监事会主席和监事馈赠物品、支付报酬、提供福利待遇或者为其报销费用的。
第二十一条 被监督企业发现监事会主席和监事有本办法第十三条所列行为时,有权向国有资产投资主体报告,必要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十二条 国有资产投资主体对其非控股企业推荐监事,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暂行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8年9月8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上海市机床公司经营部诉江苏省靖江县钢铁厂钢材补偿贸易合同纠纷一案执行问题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上海市机床公司经营部诉江苏省靖江县钢铁厂钢材补偿贸易合同纠纷一案执行问题的批复

1986年12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苏法经〔1986〕15号请示收悉。关于上海市机床公司经营部诉江苏省靖江县钢铁厂钢材补偿贸易合同纠纷一案的执行问题,经研究答复如下:
上海市机床公司经营部为与江苏省靖江县钢铁厂钢材补偿贸易合同纠纷向人民法院起诉,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据民事诉讼法(试行)的有关规定和《经济合同仲裁条例》第十二条第二款“一方向仲裁机关申请仲裁,另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案件,仲裁机关不予受理”的规定,受理了该案,在法律程序上是合法的。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依法作出的判决在发生法律效力后应当得到执行。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试行)第一百六十五条规定委托靖江县人民法院代为执行,靖江县人民法院应当协助执行。被执行人拒不执行的,应依法强制执行。
此复

附: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同一经济纠纷作出两件均已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当事人已经执行了其中的一件该如何执行另一件的请示报告 苏法经〔1986〕15号
最高人民法院:
我省靖江县人民法院在受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委托,执行靖江钢铁厂赔偿上海市机床公司经营部经济损失的过程中,发现该厂与上海市机床公司经营部经济合同纠纷,已经扬州市工商局经济合同仲裁委员会作出裁决书,并已执行完毕。靖江县人民法院认为,在此情况下,如再执行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委托执行的判决书,缺乏法律根据,故先后三次经扬州中院报告我院,要求明确答复。我院虽曾根据贵院电话指示批复靖江县法院执行上海中院判决书,但我们研究后认为,这确实是个新问题,对靖江县法院报告中所提问题亦难以明确解答,特报告你院。现将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1984年8月10日,上海市机床公司经营部(需方)与靖江钢铁厂(供方)签订一份“钢材补偿贸易合同”。合同规定由需方向供方无偿投资50万元,供方自1985年至1987年底供给需方φ8-22普碳元钢3500吨;钢材价格以1985年现行国家调拨价上浮20%。合同订立后,需方于当年10月5日将50万元汇至供方,供方于当年11月供给需方钢材近30吨。1985年国家物价局、物资局对于企业超产的生产资料参与市场调节的价格不高于国家调拨价20%的限制取消,市场钢材价格不断上涨。钢厂由于钢坯价格增长幅度很大,感到如再继续履行合同将会造成重大亏损,乃与需方协商要求变更或解除合同,但未达成协议,从此不再供货。上海机床公司经营部因钢厂未再交货而不得不按市场议价另行购买,仅1985年度的经济损失就达约30万元,要求钢厂赔偿。
1985年6月5日,靖江钢铁厂向扬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经济合同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解除合同。仲裁委员会受理立案。上海机床公司经营部不应诉,并于同年6月13日向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因知道此案由扬州市仲裁机关正在受理,经请示,根据你院1985年8月3日法(经)复〔1985〕42号批复,予以立案受理。但是,钢厂不应诉。两个机关发的各种通知、文书均被各自退回。1985年10月7日扬州市仲裁委员会作出(85)仲字第7号仲裁(机床公司缺席),主要内容是:合同解除;钢厂退给经营部50万元;并偿付对方银行利息4万余元等。钢厂于11月4日执行了仲裁决定。1986年1月21日,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85)沪中经字第77号判决(靖江钢厂缺席),判决钢厂除已汇的款外,尚应付经营部损失24万余元。
1986年4月21日,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以(86)沪中执法字第57号函委托靖江县人民法院执行(85)沪中经字第77号判决。靖江县法院在执行时遭到钢厂拒绝,理由是此案早经扬州市工商行政部门仲裁,双方都未有不服的表示,裁决书已执行完毕,不再有义务执行其他法律文书。靖江县法院也认为对于同一事实、同一标的、同一当事人的另一份法律文书,没有理由采取强制执行的措施,乃于今年4月请示我院。我院研究期间,接到你院电话指示:经阅卷认为,上海市中院的判决认定事实清楚,处理正确,应当执行,应督促靖江县法院做好协助执行的工作。据此,我院于6月10日下达了苏法经(86)第7号批复,指示靖江县法院按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执行上海市中院的判决。当靖江县法院根据我院批复再次执行时,当事人和案外人又提出:发生法律效力的国家仲裁书是不是法律文书、法律文书有无大小、在前法律文书没有撤销的情况下怎么好重复判决、重复执行等问题,仍然拒绝执行。靖江县法院于8月、9月,两次就此问题请示我院。报告中说:“……你院(86)第7号批复并未对我们请示问题的症结所在作出解答。关键是此案有两件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且内容大相径庭,当事人已执行了前一件,而我们在执行中是不能回避前一件法律文书的”。报告要求上级法院通过合法途径,撤销或者否定扬州工商局仲裁机关的裁决书。
我们认为,同一经济纠纷案件,出现两件主文差异甚大但都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且当事人已执行了其中的一件,在此情况下,硬要执行另一件,的确找不到法律依据。此案涉及到两个地区、两个部门,关系到工商机关和人民法院如何协调分工、严格依法处理经济合同纠纷案件的问题,且我院已下达过一次执行上海市中院判决的批复,现仍无法执行。据此,特具报告请示答复,或由最高人民法院会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就此问题统一认识,明确解决办法。上述报告当否,请批示。
1986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