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须谨慎探索/张喜亮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22:10:34   浏览:884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有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须谨慎探索
  张喜亮
  近年来,有关部门紧锣密鼓起草《企业工资条例》,草案中重提“工资集体协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希图通过工资集体协商实现职工工资的增长,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职工工资问题。中华全国总工会年初制定了“三年规划”,在全国掀起了新的一场“推进工资集体协商”运动。有观点疾呼:“工资集体协商,国有企业应做示范”。我们以为,包括中央企业在内的国有企业,工资集体协商须谨慎探索,切不可强力推行。

  一、强力推行有悖于法律的精神
  工资集体协商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最早见证199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外资企业的工会对有关的工资、福利、安全生产以及劳动保护、劳动保险等事项提出建议,同企业行政方面协商处理。”此规定,很谨慎地使用了“协商”处理的概念;这是我们今天所言的“工资集体协商”雏意。
  1995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企业职工一方与企业可以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签订集体合同”。这是关于工资集体协商适用于各类企业的明确规定,然而,其用词也是同样谨慎即“可以”签订集体合同。
  2001年颁布实施的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工会通过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协调劳动关系,维护企业职工劳动权益”;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以及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该法之规定所言集体合同包括工资的内容,这里既没有使用“可以”这样的用词,也没有使用“应当”或“必须”,只是泛泛言之而已。
  200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关于涉及工资集体协商的规定则有些繁琐。首先是总则中第四条第二款的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时,……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此条款之规定身协商的是“规章制度”,——且不说其所涉及的“劳动者切身利益”与后边的“职工代表”是不是同一群体的,这里费解的还有:究竟是“用人单位”单方在制定、修改这些制度,还是“用人单位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共同制定或修改这些制定呢?该法第五十一条第一款基本上是抄录了劳动法典第三十三条的规定,依然沿用着“可以”一词。该法第五十二条却规定:“企业职工一方与用人单位可以订立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权益保护、工资调整机制等专项集体合同”。这里使用的依然是“可以”,且所协商的内容并非“工资”而是“工资调整机制”。众所周知,“工资”与“工资调整机制”并非同等含义。
  2000年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第三条规定:“本办法所称工资集体协商,是指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依法就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工资协议的行为”;“本办法所称工资协议,是指专门就工资事项签订的专项集体合同”。该办法是试行且未明确规定“可以”、“应当”或“必须”,亦属于泛泛之说。
  法律理论之常识告诉我们,“可以”是授权性条款,义务必须履行,权利可以放弃。所谓“授权性”即指当事人行使此权利受到法律支持,当事人亦可放弃该权利,并非法律追究责任的“不作为”之行为。综上所述,我国相关法律对包括工资协议在内的集体协商,均属于授权性规定。据此,我们认为,无论什么机关、机构、组织或个人,都没有权力或权利强行企业或职工进行集体协商签订相应协议。强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尤其是强力要求企业必须工资集体协议,有悖于法律解释。工资集体协商应当是自下而上即尊重职工与企业的意愿,而不能自上而下强迫企业和职工必须协商。中国有中国的国情,国有企业有国有企业的特点,所以,国有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其自身的特点谨慎探索,而不能“被”工资集体协商;“被”集体协商既有悖于法律精神,也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历史证明我国的工资集体协商不能解决工资的现实问题

  上世纪30年代初中华民国行政院颁发的《团体协议法》,是我们国家历史上的第一部关于工资集体协商的专项法律。战乱之中,这样的法律是不可能得以实施的,当然,也就没有解决什么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形式,当时实行的工资集体谈判制度,从理论上说对于稳定那样特殊年代的劳资关系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随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工资集体谈判制度就消失了,其存在的时间不足五年。自进入社会主义以后,199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首次规定了在外资企业可以进行工资集体协商(注:工资集体“谈判”此时改为工资集体“协商”)。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劳动法典在1995年实施,授权性规定职工与企业可以就包括工资在内的劳动标准进行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2000年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则根据工会法和劳动法的规定,颁发了《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
  以92年工会法实施为起点至今,新中国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实施已有20年的历史,以《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为起点至今,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也有12年的历史。这期间,中华全国总工会及有关部门都曾经大力推行过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劳动法实施后不久,中华全国总工会提出的工会工作“总体思路”就提出以“集体合同”为工会工作的“牛鼻子”。如果说现在重提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是因为企业工资增长机制存在着相当的问题的话,由此可见,这10至20年的实施和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工资原则、管控方式及社会制度环境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企望工资集体协商解决目前工资存在的问题,不能不令人质疑。

  三、企业工资存在的问题并非是因为没有工资集体协商
  综观社会各界关于工资讨论的意见,目前企业工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线职工工资增长缓慢、一线职工与高管人员工资收入差距较大、不同行业之间职工的收入差距过大等等。很显然,这些问题不可能通过工资集体协商得以解决。
  按照《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之规定,工资集体协商的是“企业内部”工资事项,行业之间差距问题需要政府宏观调控解决,工资集体协商对行业间的差距问题无能为力。各行业创造的利润和效益不同,其工资差距是必然的。相对缩小其间的差距只能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才能实现。税收是调控不同行业、企业之间工资差距的手段之一,但是,也不能指望对高收入者课以高额税费就能提升收入较低行业、企业职工的工资而实现其均等,只能相对缩小差距而已。
  企业一线职工工资增长缓慢的问题,其原因是很复杂的。比如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庄严规定工资增长“两低原则”:即工资总额增长低于经济效益增长,职工平均工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两低原则”的实施,在当时的背景和国家与企业都急于高积累的环境中,其实际效果就是诱使企业尽力压低工资,减少人工成本,实现高额利润。我们还必须看到,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许多企业,其实际的效益、效率是相当低的,其盈利点多依赖于低成本的工资。所谓“劳动力红利”、“劳动力价格低廉”等等,都能说明这个问题。有调查显示,自上世纪90中期开始,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逐年呈递减状态,按照“两低原则”,工资增长必然缓慢,再加之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出现工资不增长或负增长现象不足为奇。那些劳动力密集、科技含量较低的加工制造型企业,其实际利润极低,无力支付职工合理工资,这也是工资增长缓慢甚至是恶意拒付工资的一个原因。追求“招商引资”政绩,一些地方政府也有意或无意地鼓励和诱使投资人尽力压低工资。这也是工资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缓慢问题,与政府规定的工资总额严格控制等管理制度不无关系。
  国有企业改革初期的政策,明确要求企业内部分配拉开差距。国有企业是从计划经济、行政管理制度背景下改革过来的,企业内部“官本位”倾向依然,所以,拉开工资差距首先就是在管理职务岗位与生产一线职工之间得以实现的,加之强调菁英管理对于企业的贡献、弱化一线职工的作用等等理念,便形成了管理人员与一线职工之间收入的差距。近年来,企业高管按照市场化原则的要求,实行年薪制度即根据业绩考核确定其年薪,包括其工资和经营风险奖励等部分,且鼓吹与国际对标等等;而企业一线职工却没有按照其贡献以市场原则确定工资,更没有所谓的风险奖励。高管和一线职工是不同的工资制度,加之其高管的年薪与职工的工资都被严格控制在监管部门核定的“工资总额”之中,便自然形成了收入的差距,并且这个差距将越来越大。
  综上所述的问题,基本上都不是企业内部工资制度的问题,而是对企业工资理念、管控原则等外部问题。所有这些问题,企图通过企业内部的工资集体协商解决,岂能不是形同患者之病却要求医生吃药救治吗?

  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必须充分评估可能造成的社会后果
  工资集体谈判产生于二百年前的英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与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在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环境中,劳资矛盾是对立的。工资集体协商是工人与资本家进行斗争的成果,也是进行斗争的手段。
  工资集体谈判成立须有三个前提:第一个前提是,资本家是恶的,榨取雇工的剩余劳动;第二个前提是,资本家之所以接受谈判,是因为工人有罢工的权利并能将之付诸行动;第三个前提是,即便是委曲求全,工人一方必须掌握企业经营情况且有谈判的能力或代表自己谈判专家。
  在我国目前社会制度环境中,宪法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即全民所有制经济的重要载体,因此,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的,职工是全民的组成部分,所以,国有企业与职工协商工资的理据并非真实存在即国有企业与职工在法理上不是对立的,一方面国有企业自身不必定能够决定其工资事项,另一方面职工本来就理应是工资事项的管理者。按照劳动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和政策的规定,职工劳动报酬等劳动标准需提交职工代表大会讨论,与工会或职工代表协商确定。由此可见,国有企业职工工资问题不是协商谈判的问题,而是职工直接参加制定和管理的问题。
  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工资集体谈判是以罢工等强力威胁手段为后盾的。如果没有强大的压力,资方不可能接受工人提出的工资要求。而每次罢工、怠工或示威游行等行动,无不造成生产和经济的损失。这些压力等威胁手段都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这些都是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法律政策相悖的,也是目前社会制度所不能接受的。在探讨和鼓动工资集体协商的同时,一些所谓学者和有识之士纷纷疾呼修改宪法,恢复职工的“自由罢工”权。按照西方社会的逻辑,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就必然要赋予职工在拒绝协商或协商破裂时集体罢工的权利;法律不赋予职工这些威胁手段,强力推动工资集体协商,这种协商就只能流于形式。我们也必须清楚,如果法律明确规定“自由罢工”权,就难免被别有用心者滥用此权。滥用此权的情形,即便是在所谓依法治国的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是屡见不鲜的。
  另外,还必须要看到一个问题,即为了增加工资而推行集体协商制度,那么,如果国家经济形势不好、企业效益下降等情况出现的时候,是否可能降低工资呢?如果没有降低工资的保障机制,难免致使企业在困难的时候破产,难免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目前欧洲国家工人不断地抗议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罢工示威运动,甚至置国家破产而不顾。据报道,最近成都一家李嘉诚旗下的公司,职工为增加工资也要求与企业协商,遭拒后罢工持续了一个多月,政府劳动部门出面斡旋,职工和企业都不予理睬。这种尴尬的局面至今尚未破解。河南一家中央企业的下属公司亦发生了大规模“讨薪”事件。
  强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必须要充分考虑可能造成的社会后果。

  五、国有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谨慎探索
  工资集体谈判产生于西方的自由资本主义社会,国际劳工组织在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公布了集体谈判建议书和公约。我国是国际劳工组织创始国,也制定了工资集体协商的法律法规。但是,我国工资集体协商与西方国家的工资集体谈判产生的背景不同、文化传统不同、社会环境不同、目的作用不同、方式方法不同等等,所有这些不同都决定了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强制企业实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在国有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则须谨慎探索。
  第一,树立利益一致基础上协商理念摒弃对立谈判的观点。
  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劳动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这种关系是不可调和的,工资集体谈判是缓解劳资矛盾的权宜之计。就目前的论理和实践而言,没有理由能够说明包括非公企业在内的我国企业与职工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因此,如果说工资问题需要协商,那也是非对抗性的,罢工等强力威胁手段万万不可给予鼓动。在包括中央企业在内的国有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所协商的是企业利润的问题,国有企业的利润实际上是国家资产即全民资产的收益,从根本上说,是在国家与职工之间利益所得上找平衡点,这不是对抗性的矛盾问题。这种协商必须有序而可控。在经济发展好的时候,工资可以通过协商增长,在经济状况不好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协商减少。在政府、企业和职工中必须树立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而协商的理念,摒弃西方国家劳资对立的工资谈判的观点。
  第二,国有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应当在程序中建立可抗机制。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工资集体谈判是建立在企业即资本家唯利是图前提下的,资本至上往往强势压榨劳工,所以,工人通过工会采取集体性的强力行动迫使资本家增长工人的工资,这是由其劳资矛盾的内在本质决定。我们国家企业的情况比较复杂,比如在外资企业开展工资集体谈判尚有其可行性,而在包括中央企业在内的国有企业可以谨慎探索,但是,必须有办法保证协商程序的可控性,“自由罢工”是绝对不能得到鼓励的。在西方国家,工资集体谈判其实也是有程序控制的,即劳工增加工资首先要与企业进行谈判,谈判破裂则可以通过在劳工中投票决定是否罢工。在我国,可以规定工资集体协商破裂的时候,代表职工的工会必须依照程序向上级工会反映,企业可以向其监管部门反映,由同级工会与企业监管部门进行协商;劳动监察部门应当对整个协商过程进行监督,还可以由第三者居中调停争议;明确禁止通过罢工等威胁手段迫使对方接受要约。
  第三,提高工会及协商代表的素质和协商能力。
  按照我国现行工资集体协商相关法律的规定,职工一方可以与企业就工资等劳动标准进行协商,有工会的则由工会代表职工与企业进行协商。这就要求代表职工方的工会所产生的协商代表,必须具备且不断提高素质和协商能力。首先要保障工会组织的独立性,目前我国一些中央企业的高管人员兼职工会主席,这显然不利于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其次要提升协商代表的政治素质,工会代表职工利益还必须充分考虑企业和国家的利益。再次要提升协商代表的经济管理的素质,要能对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情况等等透彻了解,方能在协商中找到共同点。协商是一门艺术也更讲究技巧,协商代表应当不断提高协商能力。高水准的协商能力不在于直接获取多少利益,更表现为综合平衡的妥协与让步。比如工资增长的幅度可以降低,但是,在职工福利等方面则需要提高。如果协商代表不具备相当高的素质和协商能力,工资集体协商或流于形式或不能达成协议而激化矛盾。
  近20年来,我国工资集体协商之所以没有能够发挥其应有作用,除与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工会及其协商代表不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

  结束语:为企业探索工资集体协商创造可行性环境
  解决我国企业职工工资存在的问题,更需要正视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在我国虽然有是法律规定的制度,但不是强制执行的。在国有企业强力推行工资集体协商有悖于法律精神。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需要创造其可行性的社会环境。在工资政策上要为企业提供工资可协商的空间,这就要:改革企业工资总额严格控制的制度,总额控制压缩了协商的空间;改工资“两低原则”为“同步增长”原则,引导工资与GDP、CPI以及企业效益和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等等。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工资集体协商,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具体工作,那种企图通过工资集体协商解决我国目前职工工资增长缓慢、差距过大等问题,是不具有现实性的。

  (作者单位: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  2011-08-18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卫生部监督局关于印发《2008年卫生监督工作要点》的通知

卫生部监督局


卫生部监督局关于印发《2008年卫生监督工作要点》的通知

卫监督综便函[2008]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监督(法监)处(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监督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

现将《2008年卫生监督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供参考。







二○○八年一月十一日











2008年卫生监督工作要点



2008年卫生监督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推进卫生依法行政;加强卫生监督队伍的培训和管理,规范卫生行政执法行为,努力提高卫生监督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履行卫生监督职责,围绕社会和群众关心的问题,以职业卫生、医疗服务和采供血监督、食品卫生、放射卫生、环境卫生和学校卫生等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

一、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严格卫生监督队伍管理。

(一)继续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深入贯彻《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大对各地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指导以及监督检查。加强卫生监督基层网络建设,推进卫生监督进农村、进社区行动。进一步改善卫生监督工作条件,完善保障措施和运行机制,提高卫生监督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全面推进卫生监督政务公开。贯彻落实《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指导意见》,全面加强国家、省、市、县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信息网络建设,切实促进卫生监管模式的转变和执法效率的提高。贯彻落实《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管理规定》和《全国卫生监督调查制度》,加强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工作,提高信息报告质量和效率。加强国家卫生监督信息平台建设,健全卫生监督信息报告系统,建立国家卫生监督基础数据库。

(三)加强卫生监督技术支持能力建设。明确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卫生监督技术支持机构的职责和任务,理顺工作关系,改善技术装备条件,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和人员管理,提高技术检验和评价能力。严格规范检验出证行为。规范卫生监督现场快速检测工作,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和标准,加强操作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快速检验技术水平。

(四)进一步完善卫生监督员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各级卫生监督员的培训和管理。贯彻落实修订后的《卫生监督员管理办法》,加强卫生监督队伍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严格卫生监督员准入和培训的管理,加强卫生监督员培训师资的管理和培训。组织实施好中西部地区卫生监督人员培训项目,探索卫生监督员培训远程教育模式,逐步建立国家卫生监督员培训基础课件库。继续开展全国市(地)级卫生监督管理干部培训工作。

(五)开展卫生监督稽查工作,推进卫生行政执法责任制。按照《卫生监督稽查工作规范》的要求,加强地方卫生监督稽查机构的建设,促进卫生监督稽查工作的开展。按照《卫生行政执法考核评议办法》和《卫生监督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建立完善卫生行政执法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卫生行政执法考评工作的有效实施。

二、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大监督执法力度,维护正常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秩序,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加强医疗服务和血液安全监督执法工作。

1. 继续加大医疗服务监督力度。保持高压态势,巩固三年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成效,狠抓长效机制建设,完善医疗服务日常监督制度,加强日常监督执法。特别要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继续认真受理投诉举报,狠抓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非法行医大要案、典型案件的查处,配合有关部门严肃追究违法违规医疗机构及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监督人员培训工作,提高其执法能力和办案水平,落实执法责任制。加大正面宣传和典型案件的曝光力度,提高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法制意识。

2. 深化血液安全监督,逐步建立长效监督机制。加强血液安全调研工作,了解血液安全监督情况,查找薄弱环节。加强血液安全监督经验交流,逐步规范血液安全监督的内容与方式,不断完善血液安全监督的制度建设和措施手段。加强血液安全监督人员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能力。继续开展对重点地区采供血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血液安全监督检查,督促各地加大对偏远地区临床用血安全监督检查工作,保障血液安全。强化各地血液安全监督的责任,加大日常的监督力度。

(二)稳妥推进大型医疗机构巡查工作。在现有巡查工作基础上,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发现医院存在的共性问题。进一步完善《卫生部关于大型医院巡查工作暂行规定(试行)》、《大型医院巡查工作制度》等文件和相关制度建设,建立大型医院巡查工作的长效运行机制。加强巡查专家队伍的组建和培训工作, 按照部党组工作重点制定年度巡查工作方案,继续认真深入的开展巡查工作。

(三)突出重点,切实加强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1.在摸清职业病危害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职业病防治规划,督促各地将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采取切实可行措施认真组织实施,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

2.加强职业病诊断与鉴定机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化学中毒与核辐射救治基地、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提高人员素质,规范服务行为,加大职业病防治执法力度。建立对重点职业病的监测哨点,规范职业病的报告与管理。推进和深化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

3.以存在粉尘、有机溶剂、石棉职业危害的中小企业为重点,加大对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情况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严重危害劳动者健康的违法行为,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4.完善审批程序,规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审批和管理;加强职业卫生专家库建设,规范建设项目职业危害评价工作,提高评价工作覆盖率;同时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开展对甲级、乙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全面监督检查,对违法行为予以处罚,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情况开展质量控制和抽查。

5.以医疗机构放射诊疗许可和放射工作人员证发放、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资质审定的监督管理为重点,做好《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的贯彻落实。

6.做好职业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提高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的责任意识,提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依法执业意识,提高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完善食品、化妆品、消毒产品、涉水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卫生监督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进一步规范健康相关产品卫生许可工作,深入开展食品和化妆品专项整治工作。

1.进一步加强《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和《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等法规、标准的贯彻实施。制(修)订《餐饮业从业人员健康管理规范》、《健康相关产品案件协查规定》、《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

2.做好食品污染物、食源性疾病、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和全国总膳食调查工作,严格质量控制和评价工作,提高监测能力和监测质量,及时发布监测信息。为开展相关食品风险评估和预警发布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3.进一步规范健康相关产品卫生行政许可工作,按照《行政许可法》和有关要求,对现有许可项目进一步梳理。严格规范涉水产品卫生许可范围、程序和要求,加强化妆品、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管理工作。

4.进一步提高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管水平。积极探索和改进餐饮业卫生监管的长效监管制度和措施。继续组织实施《餐饮业食品索证管理规定》,以强化原料进货索证为重点,在餐饮业全面实施原料进货溯源制度。继续贯彻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2007年版)》,在餐饮业全面实施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加大《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实施力度,提高餐饮业自身卫生管理水平。做好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公示制度试点总结和推广工作。

5. 根据国家有关工作计划开展食品和化妆品专项整治活动,继续加大力度开展健康相关产品国家监督抽检工作。落实好2008年食品、化妆品、消毒产品和涉水产品的国家卫生监督抽检计划,围绕与消费者健康密切相关的重点问题、突出问题和热点问题,及时组织查处健康相关产品生产、经营和使用过程的违法行为,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对发现的典型案件适时向社会公布。探索建立健康相关产品不良记录管理机制。

6.结合社区、乡村卫生监督网络建设,规范社区、农村食品安全和农家乐旅游点、农村家宴、建筑工地食堂等消费环节的卫生监管措施。开展学校食品卫生工作督查,组织查处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病相关食品安全违法事件。

(五)加大环境卫生工作力度,做好传染病防治监督和学校卫生监督管理。

1. 组织修订《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公共场所卫生标准》,做好相关标准规范宣贯培训工作。组织制订《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体检管理办法》,规范健康体检工作和从业服务管理。组织开展重点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检查,突出管理重点,健全工作机制,提高监管效能。加快推进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探索建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与监督信息公示制度,切实提高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水平。

2.组织修订《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职责,完善措施,提高监督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市政供水、自建设施供水和二次供水卫生监管,组织开展饮用水卫生监督检查。完善饮用水卫生相关标准,继续做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培训工作,推进标准在全国的贯彻实施。组织开展全国饮用水基本情况调查,掌握饮用水卫生管理现状。完善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试点工作,制订全国饮用水水质和水性疾病监测网络建设方案。

3.发布《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规范》,加大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培训力度,推进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规范化建设。以医疗废物处置、内窥镜消毒等为重点,加强传染病防治监督检查,落实制度措施,提高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水平。

4.开展以学校餐饮卫生、传染病防治和饮用水卫生为重点的监督检查,促进学校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

5.围绕《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建立环境与健康工作组织机构、多部门协作机制和工作制度。有重点地开展环境污染导致健康影响的现状调查,研究建立环境与健康风险评估机制,科学推进环境与健康工作。

(六)按照卫生部统一要求,配合相关部门积极开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食品、公共场所、饮用水、传染病防治监督等公共卫生保障工作。

劳动人事部关于颁发《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通知(已废止)

劳动人事部


劳动人事部关于颁发《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通知

1987年2月17日,劳动人事部

一九八○年七月十一日原国家劳动总局颁发的《蒸汽锅炉安全监察规程》,对保证锅炉安全运行,提高锅炉管理水平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其他实际情况的变化,原规程已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为此,我们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对原规程作了全面修改。现将新修订的《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发给你们,请从一九八七年十月一日起执行,原《蒸汽锅炉安全监察规程》同时废止。过去我部有关规定中凡与新规程不一致的,一律以新规程为准。
各地劳动部门、各有关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要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新规程。执行中有什么问题,望及时告诉我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
附: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确保锅炉安全运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保护人身安全,根据《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适用于承压的以水为介质的固定式蒸汽锅炉。
本规程不适用于交通运输车、船上的锅炉、用电加热的锅炉和原子能锅炉。
第三条 锅炉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修理和改造必须符合《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并符合本规程。
各有关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必须认真执行本规程。各级劳动部门负责监督本规程的执行。
第四条 本规程的规定是锅炉安全技术方面的基本要求。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如果低于本规程或与本规程相抵触,应以本规程为准。
锅炉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验、修理、改造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锅炉符合安全运行的要求。
第五条 有关单位由于采用新技术(如新结构、新工艺等),其要求如与本规程不符时,应当进行必要的科学试验,并经省级主管部门和省级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审查同意后,在指定单位和一定时间内试用,同时报劳动人事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备案。

第二章 一般要求
第六条 锅炉的设计必须符合安全、可靠的要求。锅炉的结构应符合本规程第三章的要求。锅炉受压元件的强度应按JB3622《锅壳式锅炉受压元件强度计算》或JB2194《水管锅炉受压元件强度计算》计算和校核。
第七条 锅炉受压元件的制造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并符合锅炉专业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
安全阀、水位表、压力表、排污阀不全的锅炉不准出厂。
第八条 锅炉出厂时,必须附有与安全有关的技术资料,其内容包括:
(1)锅炉图样(总图、安装图和主要受压部件图);
(2)受压元件的强度计算书;
(3)安全阀排放量的计算书;
(4)锅炉质量证明书(包括出厂合格证、金属材料证明、焊接质量证明和水压试验证明);
(5)锅炉安装说明书和使用说明书;
(6)受压元件设计更改通知书。
第九条 新制造的锅炉必须有金属铭牌,并应装在明显的位置。金属铭牌上至少应载明下列项目:
(1)锅炉型号;
(2)制造厂锅炉产品编号;
(3)额定蒸发量(t/h);
(4)额定蒸气压力(MPa);
(5)额定蒸气温度(℃);
(6)再热蒸气进、出口温度(℃)及进、出口压力(MPa);
(7)制造厂名;
(8)锅炉制造许可证级别和编号;
(9)制造年月。
对散件出厂的锅炉,还应在锅筒、过热器集箱、再热器集箱、水冷壁集箱和省煤器集箱(铸铁省煤器除外)等主要受压部件的封头上打上钢印,注明该产品编号。
第十条 安装额定蒸气压力小于或等于2.45MPa(25kgf/平方厘米)的锅炉,应符合TJ231(六)《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第六册破碎粉磨设备、卷扬机、固定式柴油机、工业锅炉安装》的有关规定。安装额定蒸气压力大于2.45MPa(25kgf/平方厘米)的锅炉,应符合DLJ52《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锅炉机组篇)》的有关规定。
安装质量的分段验收和总体验收,由安装锅炉的单位和使用单位共同进行。水压试验和总体验收时,应有当地劳动部门派员参加。
第十一条 锅炉安装前和安装过程中,安装单位如发现受压部件存在影响安全使用的质量问题时,应停止安装并报告当地劳动部门。
第十二条 安装锅炉的技术文件和施工质量证明资料,在安装完工后,应移交使用单位存入锅炉技术档案。
第十三条 使用锅炉的单位应按照劳动人事部颁发的《锅炉使用登记办法》逐台办理登记手续。
第十四条 使用锅炉的单位应按照劳动人事部颁发的《锅炉司炉工人安全技术考核管理办法》对司炉工人进行管理。没有与锅炉相应类别的合格司炉工人,不得使用锅炉。
第十五条 使用锅炉的单位及其主管部门,应当重视锅炉安全工作,指定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锅炉设备的技术管理,按照本规程的要求搞好锅炉的使用管理工作。
第十六条 使用锅炉的单位应根据锅炉的结构型式、燃烧方式和使用要求制订保证锅炉安全运行的操作规程和防爆、防火、防毒等安全管理制度以及事故处理办法,并按其实行。
第十七条 使用锅炉的单位应制订和实行锅炉及其安全附件的维护保养和定期检修制度,对具有自动控制系统的锅炉,还应建立巡回监视检查和定期对自动仪表进行校验检修的制度。
第十八条 电力系统的发电用锅炉的使用安全技术管理和司炉工人管理应按《电力工业锅炉监察规程》及有关规定执行。自备电厂发电用锅炉的安全技术管理参照水电部门的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锅炉受压元件损坏,不能保证安全运行至下一个检修期,应及时修理。
第二十条 锅炉受压元件的重大修理,如锅筒、炉胆、封头、管板、下脚圈、集箱的更换、矫形、挖补、主焊缝的补焊等,应有图样和施工技术方案。修理的技术要求可参照锅炉专业技术标准和有关技术规定。修理完工后,使用锅炉的单位应将图样、材料质量证明书、修理质量检验证明书等技术资料存入锅炉技术档案内。
第二十一条 严禁在有压力或炉水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修理锅炉受压元件,以防止气、水喷出伤人。
第二十二条 对于锅炉受压元件的改造,施工的技术要求应符合锅炉制造和安装的有关技术标准。
提高锅炉运行参数的改造,在改造方案中必须包括必要的计算资料。由于结构和运行参数的改变,水处理措施和安全附件应与新参数相适应。
第二十三条 在锅炉改造完工后,使用锅炉的单位应将锅炉改造的图样、材料质量证明书、施工质量检验证明书等技术资料存入锅炉技术档案内。

第三章 结 构
第二十四条 锅炉结构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1)锅炉结构的各部分在运行时应能按设计预定方向自由膨胀;
(2)各部分受热面应得到可靠的冷却;
(3)锅炉各受压部件应有足够的强度,并装有可靠的安全保护设施,防止超压;
(4)受压元、部件结构的形式、开孔和焊缝的布置应尽量避免或减小复合应力和应力集中;
(5)锅炉的炉膛结构应有足够的承压能力和可靠的防爆措施,并应有良好的密封性;
(6)锅炉承重结构在承受设计载荷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及防腐蚀性;
(7)锅炉结构应便于安装、检修和清洗内外部。
第二十五条 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大于或等于3.82MPa(39kgf/平方厘米)的锅炉,锅筒和集箱应装设膨胀指示器。悬吊式锅炉本体设计确定的膨胀中心应予固定。
第二十六条 对于带有喷水减温器的锅炉,减温器集箱与内衬套之间以及喷水管与集箱之间的固定方式,应能保证其相对膨胀,并能避免共振,其结构和布置应便于检修。
第二十七条 水管锅炉锅筒的最低安全水位,应能保证对下降管可靠地供水。
锅壳式锅炉的最低安全水位,应高于最高火界100mm。对于直径小于或等于1500mm的卧式锅壳锅炉的最低安全水位,应高于最高火界75mm。
第二十八条 一切不作为受热面的元件,如由于冷却不够,壁温超过该元件所用材料的许用温度时,应予绝热。
第二十九条 集箱和防焦箱上的手孔应避免直接与火焰接触。
第三十条 为防止燃油锅炉的尾部发生二次燃烧烧坏空气预热器,应装设可靠的吹灰及灭火装置。
第三十一条 装有可分式铸铁省煤器的锅炉,为防止省煤器被烧坏,宜采用旁路烟道或其他有效措施,同时应装设旁通水路。
为防止不可分式省煤器在升火时损坏,应装设再循环管或采取其他措施。
第三十二条 膜式水冷壁鳍片与管子材料的膨胀系数应相近,鳍片宽度应保证鳍片各部分在锅炉运行中的温度不超过所用材料的许用温度。
第三十三条 为确保过热器、再热器在启动及甩负荷时的冷却,应采取向空排气、装设蒸气旁通管路或限制烟温等措施。
第三十四条 锅炉主要受压元件的主焊缝(锅筒、炉胆和集箱的纵向和环向焊缝,封头、管板和下脚圈的拼接焊缝等)应采用全焊透的对接焊接。
第三十五条 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大于或等于3.82MPa(39kgf/平方厘米)的锅炉,集中下降管管接头与筒体的连接必须采用全焊透的接头形式。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大于或等于9.81MPa(100kgf/平方厘米)的锅炉,管子或管接头与锅筒、集箱、管道角焊连接时,应在管端或锅筒、集箱、管道上开坡口,以利焊透。
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小于3.82MPa(39kgf/平方厘米)的锅炉,下降管与集箱连接时,应在管端或集箱上开坡口,以利焊透。
第三十六条 凡能引起锅筒壁或集箱壁局部热疲劳的连接管(给水管、减温水管等),在穿过锅筒壁或集箱壁处应加装套管。
第三十七条 受压元件上管孔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胀接管孔不得开在焊缝上,胀接管孔中心与焊缝边缘及管板板边起点的距离不应小于0.8d(d为管孔直径),且不小于0.5d+12mm。
(2)焊接管孔应尽量避免开在焊缝上,并避免管孔焊缝与相邻焊缝的热影响区互相重合。如不能避免时,在管孔周围60mm(若管孔直径大于60mm,则取孔径值)范围内的焊缝经射线探伤合格(标准按本规程第84条),并且焊缝在管孔边缘上不存在夹渣,管接头焊后经热处理消除应力的情况下,方可在焊缝上及其附近开孔。
第三十八条 锅筒和炉胆上相邻两筒节的纵向焊缝,以及封头、管板、炉胆顶或下脚圈的拼接焊缝与相邻筒节的纵向焊缝,都不应彼此相连。其焊缝中心线间外圆弧长至少应为较厚钢板厚度的3倍,且不小于100mm。
第三十九条 扳边的元件(如封头、炉胆等)与圆筒形元件对接焊接时,扳边弯曲起点至焊缝中心线的距离(L)应符合表3—1的数值。
表3—1
----------------------------------------
扳边元件的壁厚S(mm)|距离L(mm)
------------------------|--------------
S≤10 |≥25
10<S≤20 |≥S+15
| S
20<S≤50 |≥--+25
| 2
S>50 |≥50
----------------------------------------
对于球形封头,可取L=0。
第四十条 受热面管子以及锅炉范围内管道的对接焊缝,不应布置在管子的弯曲部分(盘旋管除外)。
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小于或等于3.82MPa(39kgf/平方厘米)的锅炉,受热面管子直段上的对接焊缝的中心线至管子弯曲起点和锅筒、集箱的外壁以及管子支、吊架边缘的距离,至少为50mm;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大于3.82MPa(39kgf/平方厘米)的锅炉,上述距离至少为70mm。
锅炉范围内管道的直段上,对接焊缝的中心线至管道弯曲起点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管道的外径,且不小于100mm(需热处理的焊缝,该距离还不应小于管道壁厚的5倍)。
锅炉受热面管子直段上,对接焊缝间的距离不得小于150mm。
管接头和仪表插座一般不应设置在焊缝上或热影响区内。
第四十一条 受压元件主要焊缝及其邻近区域应避免焊接零件,如不能避免,则焊接零件的焊缝可穿过主要焊缝,而不应在焊缝及其邻近区域终止,以避免在这些部位发生应力集中。
第四十二条 拉撑件不得采用拼接。
第四十三条 锅筒纵缝两边的钢板中心线应对齐。锅筒环缝两边的钢板最好中心线对齐,也允许一侧的边缘对齐。
厚度不同的钢板对接时,两侧中任何一侧的名义边缘偏差值若超过第71条规定的边缘偏差值,则厚板的边缘须削至与薄板边缘平齐。削出的斜面应平滑,并且斜率不大于1:4。必要时,焊缝的宽度可包含在斜面内,见图3—1。(略)
第四十四条 用煤粉、油或气体作燃料的锅炉,在容易爆炸的部位一般应装设防爆门。防爆门的装置应不致危及人身的安全。
第四十五条 对于微正压燃烧的锅炉,炉墙、烟道和各部位门孔必须有可靠的密封,看火孔必须装设防止火焰喷出的联锁装置。
第四十六条 锅炉上开设的人孔、头孔、手孔、清洗孔、检查孔的数量和位置应满足安装、检修和清洗的需要。
为了避免水、蒸气和烟气喷出伤人,锅炉受压元件的人孔盖、头孔盖、手孔盖应采取内闭式结构并保证衬垫不会吹出;炉墙上人孔的门应装设坚固的门闩;炉墙上监视孔的盖应保证不会被烟气冲开。
第四十七条 锅筒内径大于或等于800mm的水管锅炉和锅筒内径大于1000mm的锅壳式锅炉,都应在筒体或封头(管板)上开设人孔。
锅筒内径为800~1000mm的锅壳式锅炉,至少应在锅筒或封头(管板)上开设一个头孔。
第四十八条 门孔的尺寸规定如下:
(1)锅炉受压元件上,椭圆人孔不得小于280×380mm。人孔最小的密封平面宽度为18mm。人孔门凸肩与人孔圈之间总间隙不应超过3mm(沿圆周各点上不超过1.5mm),并且凹槽的深度应达到能完整地容纳密封填片。
(2)锅炉受压元件上,椭圆头孔不得小于220×320mm颈部或孔圈高度不应超过100mm。
(3)锅炉受压元件上,手孔短轴不得小于80mm,颈部或孔圈高度不应超过65mm。
(4)锅炉受压元件上,清洗孔内径不得小于50mm,颈部高度不应超过50mm。
(5)炉墙上长方形人孔一般不应小于400×450mm,圆形人孔直径一般不应小于450mm。
若颈部或孔圈高度超过上述规定,孔的尺寸应适当放大。
第四十九条 为了操作上的方便和安全,对于操作部位较高操作人员立足地点距离地面(或运转层)高度超过3m的锅炉,应装设平台、扶梯和防护栏杆等设施。锅炉的平台、扶梯应符合下列规定:
(1)扶梯和平台的布置应保证操作人员能顺利通向需要经常操作和检查的地方。
(2)扶梯和平台应防火、防滑。
(3)扶梯、平台和需要操作及检查的炉顶周围,都应有铅直高度不小于1m的栏杆、扶手和高度不小于80mm的挡脚板。
(4)扶梯的倾斜角度以45~50°为宜。如布置上有困难时,倾斜角度可以适当增大,但不宜超过70°。
(5)水位表前的平台到水位表中间的铅直高度应为1~1.5m。

第四章 材 料
第五十条 锅炉受压元件所用的金属材料及焊条、焊丝、焊剂等应符合有关的国家标准、专业标准或部标准的规定。材料制造厂必须保证材料质量,并提供质量证明书。金属材料和焊缝金属在使用条件下应具有规定的强度、韧性和延伸性以及良好的抗疲劳性能和抗腐蚀性。
锅炉受压元件修理用的钢板、钢管和焊接材料应与所修部位原来的材料牌号相同或类似。
第五十一条 用于锅炉受压元件的金属材料应按如下规定选用:
(1)钢板
表4—1
------------------------------------------------------------------------------
| | | 适 用 范 围
| | |----------------------------------
钢的种类| 钢 号 | 技术标准 | 工作压力 |壁温℃
| | |MPa(kgf/平方厘米)| ≤
| | | ≤ |
--------|------------------|------------|--------------------------|------
碳素钢 |20g |GB713 | 5.88(60)* |450
--------|------------------|------------|--------------------------|------
|12Mng |GB713 | 5.88(60) |400
低 |------------------|------------|--------------------------|------
合 |16Mng |GB713*| 5.88(60) |400
金 |------------------|------------|--------------------------|------
钢 |14MnMoVg |GB713 | 5.88(60)* |400
|------------------|------------|--------------------------|------
|18MnMoNbg|GB713 | 5.88(60)* |400
------------------------------------------------------------------------------

* 制造不受辐射热的锅筒时,工作压力不受限制。
(2)钢管
表4—2
----------------------------------------------------------------------------------------------------------
| | 适 用 范 围
钢的种类| 钢 号 | 技术标准 |------------------------------------------------------
| | | 用 途 | 工 作 压 力 |壁 温 ℃
| | | |MPa(kgf/平方厘米)| ≤
--------|--------------------------|------------|--------------|--------------------------|----------
| | | 受热面管子 | ≤5.83(60) |480
碳 | 10,20 |GB3087|--------------|--------------------------|----------
| | |集箱、蒸汽管道| ≤5.88(60) |430
素 |--------------------------|------------|--------------|--------------------------|----------
| | | 受热面管子 | 不 限 |480
钢 | 20G |GB5310|--------------|--------------------------|----------
| | |集箱、蒸汽管道| 不限 |430*
--------|--------------------------|------------|--------------|--------------------------|----------
| | | 受热面管子 | 不限 |560
| 15CrMo |GB5310|--------------|--------------------------|----------
低 | | |集箱、蒸汽管道| 不限 |550
|--------------------------|------------|--------------|--------------------------|----------
合 | | | 受热面管子 | 不限 |580
| 12Cr1MoV |GB5310|--------------|--------------------------|----------
金 | | |集箱、蒸汽管道| 不限 |565
|--------------------------|------------|--------------|--------------------------|----------
钢 |12MoVWBSiXt |GB5310| 受热面管子 | 不限 |580
|--------------------------|------------|--------------|--------------------------|----------
|12Cr2MoWVTiB |GB5310| 受热面管子 | 不限 |600**
|--------------------------|------------|--------------|--------------------------|----------
|12Cr3MoVSiTiB|GB5310| 受热面管子 | 不限 |600**
----------------------------------------------------------------------------------------------------------

* 要求使用寿命在20年内,可提高至450℃。
** 在强度计算考虑到氧化损失时,可用到620℃。
(3)锻件
表4—3
--------------------------------------------------------------------------------------------------
| | | 适 用 范 围
钢的种类| 钢 号 | 技术标准 |----------------------------------------------------------
| | | 用 途 | 工 作 压 力 |壁温℃
| | | |MPa(kgf/平方厘米)| ≤
--------|--------------|------------|----------------------|--------------------------|------
| A3 |GB700 |法兰、法兰盖、手孔盖、| ≤2.45(25) |350
碳 | | |不与火焰接触的锻件 | |
素 |--------------|------------|----------------------|--------------------------|------
钢 | 20,25 |GB699 |大型锻件、手孔盖、集 | <5.88(60)* |450
| | |箱端盖、法兰、法兰盖 | |
--------|--------------|------------|----------------------|--------------------------|------
低 |12CrMo |GB3077| 大型锻件 | 不 限 |540
合 |--------------|------------|----------------------|--------------------------|------
金 |15CrMo |GB3077| 大型锻件 | 不 限 |550
钢 |--------------|------------|----------------------|--------------------------|------
|12CrMoV|GB3077| 大型锻件 | 不 限 |565
--------------------------------------------------------------------------------------------------

* 对于不受辐射热的锻件,工作压力不限。
(4)铸钢件
表4—4
----------------------------------------------------------------------
| | | 适 用 范 围
钢的种类| 钢 号 |技术标准 |------------------------------------
| | | 公 称 压 力 |壁温℃
| | |MPa(kgf/平方厘米)|
--------|----------|----------|--------------------------|--------
碳 |ZG15Ⅱ|GB979| ≤6.27(64) |≤400
素 |ZG25Ⅱ| | |
钢 |----------|----------|--------------------------|--------
|ZG25Ⅰ|GB979| >6.27(64) |≤450
----------------------------------------------------------------------

注:①空心受压铸钢件按GB1048规定进行水压试验;
②介质温度超过450℃的铸钢件,应用耐热合金钢。
(5)铸铁件
表4—5
--------------------------------------------------------------------------------------------
| | | 适 用 范 围
铸铁名称| 牌 号 | 技术标准 |--------------------------------------------------
| | |附件公称通径| 介质工作压力 |介质温度
| | | mm |MPa(kgf/平方厘米)| ℃
--------|----------------|------------|------------|--------------------------|--------
| 不低于 | | ≤300 | ≤0.78(8) |<230
灰口铸铁| |GB976 |------------|--------------------------|--------
|HT15--33 | | ≤200 | ≤1.27(13) |<230
--------|----------------|------------|------------|--------------------------|--------
可 |KT--30--6 | | | |
锻 |KT—33—8 |GB978 | ≤100 | ≤1.57(16) |≤300
铸 |KT—35—10| | | |
铁 |KT—37—12| | | |
--------|----------------|------------|------------|--------------------------|--------
| | | ≤150 | ≤1.57(16) |
球墨铸铁|QT40—17 |GB1348|------------|--------------------------|<300
| | | ≤100 | ≤2.45(25) |
--------------------------------------------------------------------------------------------

注:①不得用灰口铸铁制造排污阀和排污弯管;
②额定蒸气压力小于或等于1.27MPa(13kgf/平方厘米)的锅炉及蒸气温度不超过300℃的过热器,其
放水阀和排污阀的阀壳可用上表中的可锻铸铁或球墨铸铁制造;
③额定蒸气压力小于或等于1.57MPa(16kgf/平方厘米)的锅炉的方形铸铁省煤器管和弯头,允许采用
牌号不低于HT15—33的灰口铸铁按JB2192制造,额定蒸气压力小于或等于2.45MPa(25kgf/
平方厘米)的锅炉的方形铸铁省煤器管和弯头,允许采用牌号不低于HT20—40的灰口铸铁按JB2192
制造。在制造厂内,应对省煤器上使用的铸铁部分进行水压试验,其压力应等于锅炉工作压力 的2.5倍;
④用于承压部位的铸铁件不准补焊。铸铁件的偏心不得超过图样上规定值。
(6)紧固零件
表4—6
-----------------------------------------------------------------------
| | | 适 用 范 围
钢的种类| 钢 号 |技术标准|-------------------------------------------
| | | 用 途 | 工 作 压 力 |介质温度℃
| | | |MPa(kgf/平方厘米)| ≤
--------|---------|--------|--------------|-----------------|----------
| | |双头螺柱、螺栓| ≤1.57(16) | 350
| A3 |GB700 |--------------|-----------------|----------
碳 | | | 螺 母 | ≤1.57(16) | 380
|---------|--------|--------------|-----------------|----------
素 | | |双头螺柱、螺栓| 不 限 | 350
| 25 |GB699 |--------------|-----------------|----------
钢 | | | 螺 母 | 不 限 | 400
|---------|--------|--------------|-----------------|----------
| | |双头螺柱、螺栓| 不 限 | 420
| 35 |GB699 |--------------|-----------------|----------
| | | 螺 母 | 不 限 | 450
--------|---------|--------|--------------|-----------------|----------
| | |双头螺柱、螺栓| 不 限 | 435
合 | 40Cr |GB3077 |--------------|-----------------|----------
| | | 螺 母 | 不 限 | 480
|---------|--------|--------------|-----------------|----------
| | |双头螺柱、螺栓| 不 限 | 480
金 |30CrMo |GB3077 |--------------|-----------------|----------
| | | 螺 母 | 不 限 | 510
|---------|--------|--------------|-----------------|----------
钢 | | |双头螺柱、螺栓| 不 限 | 530
|25Cr2MoVA|GB3077 |--------------|-----------------|----------
| | | 螺 母 | 不 限 | 550
-----------------------------------------------------------------------

(7)拉撑件
锅炉拉撑件使用的钢材必须为镇静钢,且应符合GB715的规定或者GB699中20钢的规定。板拉撑件应是锅炉用钢。
(8)焊条和焊丝
焊接受压元件使用的焊条应符合GB5117、GB5118、GB983的规定,焊丝应符合GB1300的规定。
第五十二条 采用研制的新钢号材料试制锅炉受压元件之前,钢材制造厂必须对此新材料的试验工作进行技术评定,参加评定的单位需包括冶金、制造、使用、劳动、标准等部门的有关单位。
评定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
(1)化学成分。应提供确定化学成分上、下限的试验研究数据。
(2)机械性能和组织稳定性。应提供在使用温度范围内(至超过最高允许工作温度50℃)温度间隔为20℃(有实际困难时,可按50℃间隔)的抗拉强度σtb(t为上角标,b为下角标)、屈服强度σt0.2(t为上角标,0.2为下角标),并提供伸长率δ5(5为下角标),断面收缩率ψ、时效冲击值、室温夏比“V”形缺口试样的冲击值、脆性转变温度。
对于工作温度高于500℃的钢材,应提供持久强度、抗蠕变性能及长期时效稳定性数据。对于奥氏体钢,还应提供抗晶间腐蚀数据。
(3)抗氧化性。对于高温用的锅炉钢材,应提供在使用温度下(包括超过最高允许工作温度20℃)的抗氧化数据。
(4)抗热疲劳性。应提供在相应温度下的弹性模数(E)、平均热膨胀系数(a)和热传导系数(k)等。
(5)焊接性能。应提供钢材的焊接性能及焊接接头机械性能数据。
(6)钢材的制造工艺。应提供相应的技术资料,如冶炼、铸造或锻轧、成品热处理等资料。
(7)钢材的热加工性能。应提供相应的技术资料,如热冲压、热卷、热弯、热处理等资料。
第五十三条 新钢号材料经技术评定得到认可后,锅炉制造厂才可按本规程第5条规定办理试制锅炉手续。
参加试制的锅炉制造厂应将新钢号材料的性能报告、复验报告、工艺试验报告和试制情况报劳动人事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备案。
第五十四条 新钢号材料成批生产前,钢厂主管部门必须组织鉴定。该鉴定应有冶金、制造、使用、劳动、标准等部门的代表参加。
新钢材的制造厂应将鉴定意见、试用情况和成批生产的钢材质量稳定性情况报劳动人事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备案。
第五十五条 锅炉受压元件代用的钢板和钢管,除遵照下列规定外,应采用化学成分和机械性能相近的锅炉专用钢材。采用没有列入国家标准、专业标准或部标准的钢材代用时,代用单位应提出技术依据报省级劳动部门审批。
(1)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小于0.10MPa(1kgf/平方厘米)的锅炉,可以采用GB700中的A3代替GB713中的20g。
(2)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小于或等于0.39MPa(4kgf/平方厘米)的锅炉,不与火焰接触的受压元件可以采用GB700中的A3代替GB713中的20g。

(3)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小于或等于0.39MPa(4kgf/平方厘米)的锅炉,可以采用GB710、GB711中的15和20钢代替GB713中的20g。
(4)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小于或等于0.39MPa(4kgf/平方厘米)的锅炉,可以采用YB231中10和20钢代替GB3087中的10和20钢。
(5)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小于或等于1.27MPa(13kgf/平方厘米)的锅炉,可采用GB6654中的20R和16MnR补做时效冲击值合格后分别代替GB713中的20g和16Mng。
第五十六条 凡锅炉受压元件的材料代用必须经材料代用单位的技术部门(包括设计和工艺部门)同意。有下列情况之一时,还必须征得原设计单位同意,并报原图样审批单位备案。
(1)用强度低的材料代替强度高的材料。
(2)用厚度小的材料代替厚度大的材料〔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小于或等于1.27MPa(13kgf/平方厘米)的锅炉,受热面管子除外〕。
(3)代用的钢管名义外径不同于原来的钢管名义外径。
第五十七条 锅炉受压元件采用国外钢材,应符合以下要求:
(1)钢号应是国外锅炉用钢标准所列的钢号或成熟的锅炉专用钢号,并且有所要求的性能数据和工艺资料。
(2)批量购买前,外贸部门应创造条件使钢材使用单位进行待购钢材的成分和性能(包括工艺性能在内)的验证试验。
钢材使用单位根据成分和性能验证试验的结果或过去生产中使用该种钢材积累的成分和性能数据,提出订货技术条件。
如果改变钢材的制造厂或钢号,则应重新进行这项工作。
(3)订货时应尽量要求钢材制造厂提供相应的热成形、热处理和焊接的工艺文件。
(4)国外钢材应按订货合同规定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条件进行验收。对照国内锅炉钢材标准如缺少检验项目,必要时还应补做所缺项目的检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5)使用国外钢材以前应进行焊接工艺评定和成形工艺试验,满足技术要求后才能使用。
(6)对于国外钢材,应采用该钢材的技术标准或技术条件所规定的性能数据进行锅炉强度计算。
(7)采用未列入标准的钢材或已列入标准的电阻焊锅炉管,应经劳动人事部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局同意。
(8)钢材采购单位如果改变钢材制造厂或订货技术条件,应事先与钢材使用单位协商。
第五十八条 材料制造厂供给锅炉受压元件用的材料应有标记。使用和保管材料的单位必须建立管理制度。受压元件的钢板切割下料前,必须作标记移植,且便于识别。
第五十九条 对于锅炉受压元件用的焊接材料,使用单位必须建立严格的存放、烘干、发放和回用管理制度。

第五章 受压元件的焊接
(一)一般要求
第六十条 用焊接方法制造、安装、修理和改造锅炉受压元件时,施焊单位应制定焊接工艺指导书并进行焊接工艺评定,符合要求后才能用于生产。
第六十一条 焊接锅炉受压元件的焊工,必须按《锅炉压力容器焊工考试规则》进行考试,取得焊工合格证,且只能担任考试合格范围内的焊接工作。
焊工应按焊接工艺指导书或焊接工艺卡施焊。
第六十二条 焊接工艺评定报告、焊工平时焊接锅炉受压元件的质量检查记录和定期统计记录(至少每季度一次)均应建立技术档案。
第六十三条 锅炉受压元件的焊缝附近必须打上焊工代号钢印(低应力的钢印)。
第六十四条 焊接设备的电流表、电压表、气体流量计等仪表、仪器以及规范参数调节装置应定期进行检定。上述表、计、装置失灵时,不得进行焊接。
第六十五条 锅炉受压元件的焊接接头质量应按下列五个方面进行检查和试验:
(1)外观检查;
(2)无损探伤检查;
(3)机械性能试验;
(4)金相检验和断口检验;
(5)水压试验。
第六十六条 每台锅炉应有焊接质量证明书。该证明书除应载明第65条各项检验内容和结果外,尚应记录产品焊后热处理的方式、规范和焊缝的修补情况等。
第六十七条 焊接质量检验报告及无损探伤记录(包括底片),由施焊单位妥善保存至少5年或移交使用单位长期保存。
(二)焊接工艺要求和焊后热处理
第六十八条 在产品施焊前,施焊单位应按附录Ⅰ的规定对下列焊接接头进行焊接工艺评定:
(1)锅炉受压元件的对接焊接接头。
(2)锅炉受压元件之间或者受压元件与承载的非受压元件之间连接的要求全焊透的T形接头或角接接头。
第六十九条 锅炉制造过程中,焊接环境温度低于0℃时,没有预热措施,不得进行焊接。
第七十条 除设计规定的冷拉焊接接头外,焊件装配时不得强力对正。焊件装配和定位焊的质量符合工艺文件的要求后才允许焊接。
第七十一条 锅筒的组装须同时符合以下规定:
(1)纵缝或封头(管板)拼接焊缝两边钢板的中心线偏差值不大于名义板厚的10%,并且不超过3mm。
(2)纵缝或封头(管板)拼接焊缝两边钢板的实际边缘偏差值不大于名义板厚的10%,并且不超过3mm。
(3)环缝两边钢板的实际边缘偏差值(包括板厚差在内)不大于名义板厚的15%加1mm,并且不超过6mm。
不同厚度的钢板对接并且边缘已削薄的,按钢板厚度相同对待,上述的名义板厚指薄板;不同厚度的钢板对接但不须削薄的,则上述的名义板厚指厚板。
第七十二条 锅筒的任何同一横截面上最大内径与最小内径之差不应大于名义内径的1%。
带有纵向焊缝的锅筒的棱角度不应大于4mm。
第七十三条 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大于或等于9.81MPa(100kgf/平方厘米)的锅炉,管子和管件的手工焊对接焊缝,应采用氩弧焊打底。
第七十四条 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大于或等于0.81MPa(100kgf/平方厘米)的锅炉,锅筒和集箱上管接头的角焊缝应尽量采用氩弧焊打底。
第七十五条 锅炉受压元件的焊后热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焊制的低碳钢受压元件,其壁厚大于或等于20mm时,应进行焊后热处理。如果经施焊单位技术总负责人或主管部门批准,此厚度界限可以适当放宽,但壁厚大于30mm时,必须进行焊后热处理。合金钢受压元件焊后需要进行热处理的厚度界限,按产品技术条件的规定。
(2)异种钢接头焊后需要进行消除应力热处理时,其温度不应超过焊接接头两侧任一钢种的下临界点Ac1(1为下角标)。
(3)对于焊后有产生延迟裂纹倾向的钢材,焊后应及时进行热处理。
(4)锅炉受压元件焊后热处理宜采用整体热处理。如果采用分段热处理,则加热的各段至少有1500mm的重叠部分,且伸出炉外部分应有绝热措施减小温度梯度。环缝局部热处理时,焊缝两侧的加热宽度应各不小于壁厚的4倍。
(5)焊件与它的检查试件(产品试板)热处理时,其设备和规范应相同。
(6)焊后热处理过程中,应详细记录热处理规范的各项参数。
第七十六条 对于需要焊后热处理的受压元件,接管、管座、垫板和非受压元件等与它连接的全部焊接工作,应在它最终热处理之前完成。
(三)外观检查
第七十七条 锅炉受压元件的全部焊缝(包括非受压元件与受压元件的连接焊缝)应进行外观检查,其表面质量应符合如下要求:
(1)焊缝外形尺寸应符合设计图样和工艺文件的规定,焊缝高度不低于母材表面,焊缝与母材应圆滑过渡;
(2)焊缝及其热影响区表面无裂纹、未熔合、夹渣、弧坑和气孔;
(3)锅筒和集箱的纵、环焊缝及封头(管板)的拼接焊缝无咬边,其余焊缝咬边深度不超过0.5mm,管子焊缝咬边深度不超过0.5mm,两侧咬边总长度不超过管子周长的20%,且不超过40mm。
第七十八条 对接焊接的受热面管子,按JB1611《锅炉管子制造技术条件》进行通球试验。
(四)无损探伤检查
第七十九条 无损探伤人员应按劳动人事部颁发的《锅炉压力容器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规则》考核,取得资格证书,且只能承担与考试合格的种类和技术等级相应的无损探伤工作。
第八十条 锅筒的纵向和环向对接焊缝、封头(管板)的拼接焊缝以及集箱的纵向对接焊缝无损探伤检查的数量如下:
(1)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大于或等于3.82MPa(39kgf/平方厘米)的锅炉,每条焊缝100%超声波探伤加至少25%射线探伤。焊缝交叉部位及超声波探伤发现的质量可疑部位必须射线探伤。
电渣焊焊缝的超声波探伤应在焊缝正火热处理后进行。
(2)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大于或等于0.10MPa(1kgf/平方厘米)但小于3.82MPa(39kgf/平方厘米)的锅炉,每条焊缝100%射线探伤。
(3)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小于0.10MPa(1kgf/平方厘米)的锅炉,每条焊缝至少25%射线探伤(焊缝交叉部位必须在内)。
第八十一条 炉胆的纵向和环向对接焊缝及炉胆顶的拼接焊缝的无损探伤数量如下:
(1)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大于或等于0.10MPa(1kgf/平方厘米)的锅炉,每条焊缝至少25%射线探伤(焊缝交叉部位必须在内)。
(2)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小于0.10MPa(1kgf/平方厘米)的锅炉,每条焊缝至少10%射线探伤(焊缝交叉部位必须在内)。
第八十二条 对于集箱、管子、管道和其他管件的环焊缝,射线或超声波探伤的数量规定如下:
(1)当外径大于159mm,或者壁厚大于或等于20mm时,每条焊缝100%。
(2)对于外径小于或等于159mm的集箱环缝,每条焊缝至少25%,也可不少于集箱环缝条数25%。
(3)对于工作压力大于或等于9.81MPa(100kgf/平方厘米)的管子(不包括接触焊),其外径小于或等于159mm时,制造厂内为接头数的100%,安装工地至少为接头数的25%。
(4)对于工作压力大于或等于0.10MPa(1kgf/平方厘米)但小于9.81MPa(100kgf/平方厘米)的管子(不包括接触焊),其外径小于或等于159mm时,应抽查接头数的2~5%。
第八十三条 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大于或等于3.82MPa(39kgf/平方厘米)的锅炉,集中下降管的角焊缝应进行100%射线或超声波探伤;每个锅筒和集箱上的其他管接头角焊缝和它的打底焊缝,应进行至少10%的无损探伤抽查。
第八十四条 对接焊缝的射线探伤应按GB3323《钢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照相和质量分级》的规定执行。射线照相的质量要求不应低于AB级。
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大于或等于0.10MPa(1kgf/平方厘米)的锅炉,对接焊缝的质量不低于Ⅱ级为合格;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小于0.10MPa(1kgf/平方厘米)的锅炉,对接焊缝的质量不低于Ⅲ级为合格。
第八十五条 对接焊缝的超声波探伤应按JB1152《锅炉和钢制压力容器对接焊缝超声波探伤》的规定执行。管子和管道的对接焊缝超声波探伤可按SDJ67《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管道焊缝超声波检验篇)》的规定执行。
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大于或等于0.10MPa(1kgf/平方厘米)的锅炉,对接焊缝达到Ⅰ级为合格。
超声波探伤仪应符合JBY230《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仪技术条件》的要求。
第八十六条 焊缝用超声波和射线两种方法进行探伤时,按各自标准均合格者,方可认为焊缝探伤合格。
第八十七条 经过部分射线探伤检查的焊缝,在探伤部位两端发现有不允许的缺陷时,应在缺陷的延长方向做补充射线探伤检查。补充检查后,对焊缝质量仍有怀疑时,该焊缝应全部进行射线探伤。
锅炉范围内的受压管道和管子对接接头,如发现有不能允许的缺陷,应做双倍数目的补充探伤检查。如补充检查仍不合格,应对该焊工焊接的全部对接接头做探伤检查。
(五)焊接接头的机械性能试验
第八十八条 为检验产品焊接接头的机械性能,应焊制产品检查试件(板状试件称为检查试板),以便进行拉力、冷弯和必要的冲击韧性试验。
第八十九条 产品检查试件的数量和要求规定如下:
(1)每个锅筒的纵、环焊缝应各做一块检查试板。
(2)对于批量生产的额定蒸气压力小于或等于1.27MPa(13kgf/平方厘米)的锅炉,允许同批生产(同钢号、同焊接材料和工艺)的每10个锅筒做纵、环缝检查试板各一块(不足10个锅筒也应做纵、环缝检查试板各一块),但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甲)连续累计生产50个以上钢号相同、焊接材料和工艺相同的锅筒以及连续半年以上生产的所有这类锅筒,其检查试板的机械性能试验都合格;
(乙)经制造单位技术总负责人批准,省级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机构备案。
对于批量生产的额定蒸发量小于1t/h的锅炉,在结构、材料、焊接工艺相同且质量稳定的情况下,每焊接10个锅筒至少应做纵、环缝检查试板各一块。
当材料或工艺改变或出现检查试板性能试验不合格时,应立即恢复每个锅筒做纵、环缝检查试板各一块。
(3)当环缝的母材和焊接方法与纵缝相同时,可只做纵缝检查试板,免做环缝检查试板。
(4)对于集箱和管道的对接接头,每批做1%的检查试件,但不得少于1个。
(5)对于受热面管子,可在同部件上切取0.5%的对接接头做检查试件,但不少于一套试样所需接头数。切取检查试件确有困难的,如膜式水冷壁、锅筒和集箱上管接头与管子连接的对接接头等,可焊接模拟的检查试件。
(6)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小于0.10MPa(1kgf/平方厘米)的锅炉,所有产品检查试件可以免做。
(7)纵缝检查试板应作为产品纵缝的延长部分焊接,环缝检查试板可单独焊接。产品检查试件应由焊该产品的焊工焊接。试件材料、焊接材料、焊接设备和工艺条件等应与所代表的产品相同。试件焊成后应打上焊工代号钢印。检查试件的数量、尺寸应满足制备检验和复验所需的机械性能试样。
第九十条 检查试件经过外观检查和无损探伤检查后,在合格部位制取试样。需要返修检查试件的焊缝时,其焊接工艺应与产品焊缝返修的焊接工艺相同。
第九十一条 为检查焊接接头整个厚度上的抗拉强度,应从检查试板上沿焊缝横向切取一个焊接接头拉力试样。试样尺寸和取样见附录Ⅱ第1条。
第九十二条 当板厚大于10mm,小于或等于70mm时,应从纵缝检查试板上沿焊缝纵向切取全焊缝金属拉力试样一个;当板厚大于70mm时,应取全焊缝金属拉力试样二个。试样的取样部位和尺寸见附录Ⅱ第2条。
第九十三条 管子对接接头的拉力试样应从检查试件上切取二个,亦可用一整根检查试件作拉力试样,代替剖管的两个拉力试样。试样的取样部位和尺寸见附录Ⅱ第3条、第4条。
第九十四条 试样的拉力试验应按GB228《金属拉力试验法》规定的方法进行,其合格标准如下:
(1)焊接接头的抗拉强度不低于母材规定值的下限。
(2)全焊缝金属试样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不低于母材规定值的下限。如果母材抗拉强度规定值下限大于4.0MPa(50kgf/平方毫米),且焊缝金属的屈服强度高于母材规定值,则允许焊缝金属的抗拉强度比母材规定值下限低19.6MPa(2kgf/平方毫米)。
(3)全焊缝金属试样的伸长率不小于母材伸长率(&4)规定值的80%。
第九十五条 应从检查试板上沿焊缝横向切取二个焊接接头弯曲试样,其中一个是面弯试样,一个是背弯试样,对于异种钢接头,可以用纵向弯曲试样代替横向弯曲试样。弯曲试样的尺寸和取样部位见附录Ⅱ第5条。
第九十六条 管子对接焊接接头的弯曲试样应从检查试件上切取二个,一个面弯,一个背弯。
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小于或等于2.45MPa(25kgf/平方厘米)的锅炉,若焊接工艺评定时有管子背弯项目,产品可不做背弯试验。但检查试件的未焊透及内凹深度应不超过表5—2中的规定。
取样的部位和试样尺寸见附录Ⅱ第3条、第6条。
第九十七条 试样的弯曲试验应按GB232《金属弯曲试验方法》规定的方法进行。试样焊缝中心线需对准弯轴中心,规定的试样弯曲角度见表5—1。
表5--1 S12试样厚度
------------------------------------------------------------
|弯轴 直径| |
钢 种 | D |支点间距离|弯曲角度
------------------------|----------|----------|----------
双| 碳素钢、奥氏体钢 | 3S1 |5.2S1|180°
面|--------------------|----------|----------|----------
焊|其它低合金钢、合金钢| 3S1 |5.2S1|100°
--|--------------------|----------|----------|----------
单| 碳素钢、奥氏体钢 | 3S1 |5.2S1| 90°
面|--------------------|----------|----------|----------
焊|其它低合金钢、合金钢| 3S1 |5.2S1| 50°
------------------------------------------------------------

注:①接触焊的接头弯曲角度按双面焊的规定。
②有衬垫的单面焊接头弯曲角度按双面焊的规定。
弯曲试样冷弯到表5—1角度后,其拉伸面上有长度大于1.5mm的横向(沿试样宽度方向)裂纹或缺陷,或长度大于3mm的纵向(沿试样长度方向)裂纹或缺陷,为不合格。试样的棱角开裂不计,但确因夹渣或其他焊接缺陷引起试样棱角开裂的长度应计入评定。
第九十八条 对工作压力大于或等于3.82MPa(39kgf/平方厘米)或壁温大于或等于450℃的锅筒、集箱和对接焊管道,如壁厚大于或等于12mm(单面焊焊件厚度大于或等于16mm),应从其检查试件上取三个焊接接头的冲击试样。试样的刻槽应开在有最后焊道的焊缝侧面内,如有要求,可开在熔合线或热影响区内。试样的形式、尺寸、加工和试验方法应符合GB2106《金属夏比(V型缺口)冲击试验方法》的规定。
第九十九条 三个试样的冲击韧性平均值应不低于母材规定平均值的下限,并且至多允许有一个试样的冲击韧性值低于规定平均值,但不低于规定平均值的70%。
第一百条 机械性能试验有某项不合格时,应从原焊制的检查试件中对不合格项目取双倍试样复验(对冲击试验项目是再取三个试样复验),或将原检查试件与产品再热处理一次后进行全面复验。
第一百零一条 若拉力和弯曲每个复验试样的试验结果都合格,六个冲击试样(包括三个初验试样和三个复验试样)的冲击韧性平均值不低于母材规定平均值下限,且至多有两个试样的冲击韧性值低于规定平均值,而其中低于规定平均值70%的试样只有一个,则复验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六)金相检验和断口检验
第一百零二条 下列焊件应进行金相检验:
(1)工作压力大于或等于3.82MPa(39kgf/平方厘米)的锅筒,工作压力大于或等于9.81MPa(100kgf/平方厘米)或壁温大于450℃的集箱、受热面管子和管道的对接焊缝,应进行宏观检验;
(2)工作压力大于或等于3.82MPa(39kgf/平方厘米)的锅筒、集箱上管接头的角焊缝,应进行宏观检验;
(3)(1)、(2)中容易产生淬火硬化、显微裂纹、过烧等缺陷的焊件,还应做微观检验。
第一百零三条 金相检验的试样,应按下列规定切取:
(1)对于锅筒和集箱,从每个检查试件上各切取一个试样;
(2)对于锅炉范围内管道、受热面管子,从每个(套)检查试件上各切取一个试样;
(3)对于锅筒和集箱上管接头的角焊缝,应将管接头分为壁厚大于6mm和小于或等于6mm两种,对每种管接头,每焊200个,焊一个检查试件,不足200个也应焊一个检查试件,并沿检查试件中心线切开作金相试样;
(4)微观试样可从宏观试样上切取。
第一百零四条 宏观检验的合格标准为:
(1)没有裂纹;
(2)没有疏松;
(3)母材与焊缝之间、各层(道)焊缝金属之间没有未熔合;
(4)双面对接接头、单面焊带衬垫的接头、要求焊透的T形接头和角接接头,都不得有未焊透,管子对接接头的未焊透不得超过第107条表5—2的规定;
(5)焊缝的气孔和夹渣不超过第107条表5—2的规定。
第一百零五条 微观检验的合格标准为:
(1)没有裂纹;
(2)没有过烧组织;
(3)没有淬硬性马氏体组织。
第一百零六条 有裂纹、过烧、疏松之一者不允许复验,金相检验即为不合格。
仅因有淬硬性马氏体组织而不合格者,允许检查试件与产品再热处理一次,然后取双倍试样复验(合格后仍须复验机械性能)。其他不合格项目,允许从原检查试件或焊件上取双倍试样复验。复验合格后如对原探伤有怀疑,应对该试样代表的焊接接头重新探伤。
复验的每个试样检验均合格才为合格。若复验的试样中有一个试样的某一项不合格,即为不合格,该试样代表的焊接接头也不合格。
第一百零七条 对于额定蒸气压力大于或等于3.82MPa(39kgf/平方厘米)的锅炉,受热面管子的对接接头应做断口检验。每200个焊接接头抽查一个,不足200个的也应抽查一个。氩弧焊或氩弧焊打底手工电弧焊盖面的对接接头可免做断口检验。
断口检验包括整个焊缝断面。断口检验的合格标准见表5—2。
凡不符合表5—2中任何一项规定者,则为不合格,允许取双倍试样复验。若每个复验试样的每项检验结果均合格,则复验为合格,否则复验为不合格,该试样代表的焊缝也不合格。
表5--2
--------------------------------------------------------------------------------------------------------
壁 厚 S | |
缺 陷 | S≤6mm | S>6mm
--------------------------|----------------------------------------------------------------------------
裂 纹 | 没 有
--------------------------|----------------------------------------------------------------------------
未 熔 合 | 没 有
--------------------------|----------------------------------------------------------------------------
未 焊 透 | 深度≯15%S,且≯1.5mm,总长度≯10%周长
--------------------------|----------------------------------------------------------------------------
内凹(塌腰) | 深度≯25%S,且≯1mm | 深度≯20%S,且≯2mm
--------------------------|------------------------------------|--------------------------------------
|径 向 |≯30%S,且≯1.5mm| ≯25%S,且≯4mm
单 个 气 孔 |--------|--------------------------|--------------------------------------
|轴、周向| ≯2mm | ≯30%S,且≯6mm
--------------------------|--------|--------------------------|--------------------------------------
|径 向 | ≯25%S | ≯20%S,且≯4mm
单 个 夹 渣 |--------|--------------------------|--------------------------------------
|轴、周向| ≯30%S | ≯25%S,且≯4mm
--------------------------|------------------------------------|--------------------------------------
| |每1平方厘米面积内气孔及夹渣不超
密集气孔与夹渣 | 没 有 |过5个,并且每1平方厘米面积内气孔
| |及夹渣的总面积不超过3平方毫米。
--------------------------|----------------------------------------------------------------------------
沿圆周方向气孔和夹渣的总长| 沿圆周方向10倍壁厚的范围内,气孔和夹渣的累计长度不超过壁厚。

不分页显示   总共3页  1 [2] [3]

  下一页